灯饰之家讯:在我们照明工作过程中,认为高色温显色性更好和低色温显色性更好这两派的支持者都有,且不在少数。
支持高色温显色性好的人会以中午的太阳光为例证,6000K,显色性好,由此推断出高色温显色性好;支持低色温显色性好的人会以卤素灯为例证,(3000K)显色性好,由此推断低色温显色性更好。
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推断,我们不能因为羊吃草就推断四个脚的动物就吃草,也不能因为狮子吃肉而推断四个脚的动物必然吃肉,显色性与色温,就跟动物是否四个脚与是否吃草一样,其实问题出在我们对光的表现性与物理性解读矛盾上。
关注显色性与色温时,我们关注些什么?
显色性和色温只是单纯的物理指标,是科学家试图表达感观的数据参量。但实际上我们对光环境的评价,其实是感觉,更准确来说,是通过肉眼传递到脑神经中的体验过程。这两者之间,就是我们人眼的感官和我们对于一个固定硬指标上对颜色的表达能力的差异。
我们人脑对于眼睛传递的信息有自动修正的功能(俗称脑补),例如咱们这里,现在是白色墙,用3000K的光源照明,你们不会觉得很黄,反倒会觉得白白的很舒服,但如果房间里有一个6000K的灯存在,你们就会感觉墙上这些不够白,而是有点发黄了。
所以,这是我们人的感受与标准物理量之间的差距,这两个是不同衡量体系的东西,不能参合在一起比对。
引入“感官显色性”概念
所以,显色性其实它表达的是一个光源对物体色彩的表达能力,或者说区分能力。
以红色为例,同样显色性的灯,高色温下面你会觉得没那么红,浅浅的,但在低色温下,你会觉得它很红很漂亮,因此,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引进一个指标,叫“感官显色性”,但这个指标类似“审美指数”,它不是我们任何人有能力去做简单评判的,或者说以一个数值体系去标注。
关注人的感受,一切源于光谱分布
这个问题貌似并未明确回答,但我们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自然就有推断的能力。虽然说显色性与色温没有关联,但对涉及这两者的光环境评价,其实都基于光谱的分布,所以是有基础理论的,并非无章可循。
事实上已经有这种体系的研究,比方说通过大量的人群研究,在低色温时,需要色坐标偏低一点的光色(也就是光色要偏红一些),人们才觉得这是真的“白光”,这个表现的光谱分布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有光谱仪去测量,我们掌握了数据和背后的原理,自然就能做到精准配色。
灯饰之家是专注于灯饰,照明,灯具,照明灯具,灯饰大全的新闻资讯和各灯饰,照明,灯具,照明灯具,灯饰大全的装修效果图与建材网络营销等服务,敬请登陆http://dengshi.jc68.com/